東、西德統一後的柏林成了電子音樂之都,施普雷河畔那些不眠的夜店是柏林人狂歡的空間,近年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電音文化隨着圍牆的倒下而繁衍,電音派對的生命似乎也從此與這堵圍牆不可分割。
當年圍牆歷史性倒下後,人們以音樂慶祝,為獲得自由而歡賀,無心插柳催生了河畔一帶林立的這些”Clubs”(德國人從英語借來的用詞)。今時今日圍牆為豪宅地盆讓路而遭毀壞,卻標誌着Club的生存空間受威脅。
若你從「東邊畫廊」的東邊盡頭開始逛這段圍牆遺跡,第一眼看見的可能不是圍牆本身的塗鴉作品,而是幾乎與圍牆連貫的大字“Yaam must survive in Berlin City!”(英語原文)。Yaam這個場所與柏林其他Clubs不同,最初為青年非洲藝術家場地,漸演變成老幼咸宜的聚腳點,除了音樂表演外,甚至有足球和籃球玩。它高呼要生存,是因為一家建築公司正計劃收購它所在的地段。
這類抗議近年在的柏林已不是新鮮事。「柏林的Clubs正在瀕臨死亡,可是大家都不以為意,總以為一家倒閉後自然會有另一家新的開業。但再過五至十年可能已見不到它們了。」
三十四歲的Lutz Leichsenring是最近這場保衞圍牆運動的活躍成員,這位業餘玩結他的年青人9年前就開設了自己的Club,經營6年後賣掉,但繼續在這圈子行走,還做了行業團體Club Commission的發言人。跟因為討厭地產商勢力而參予抗爭的那群示威者不同,Lutz說,他們搞Clubs的都是生意人,保衞東邊畫廊並不為打倒「地產霸權」,更不為打倒資本主義,而是認為圍牆孕育着的創意空間才是柏林最珍貴的發展優勢。
主流電台不播放的音樂,在這些Clubs獲得舞台。每個周末成萬遊客前來享受電音派對,令這些從前「地下」、「另類」的文化地帶如今成為了柏林可觀的收入來源。
「旅遊、創意產業才是這個城市的經濟命脈,政府規劃卻扼殺它們…我們不是反對所有豪宅項目,但反對胡亂來的規劃。投資者建樓也該建在合理的地點吧,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破壞甚麼。東邊畫廊是一處歷史遺蹟,是讓人們相聚、讓人們反思兩種制度的地方,所以藝術家們才來這裏。」
的確,柏林雖貴為目前歐洲經濟話語權大國的首都,卻不像慕尼黑有高科技產業、斯圖加特有名牌汽車公司總部、漢堡有著名港口、法蘭克福有繁忙的金融市場。如果連柏林圍牆剩下的畫作都可以洗掉、拆掉,這個地方的身份還在哪裏找?
但想深一層,這個城市缺乏規劃,正好也是柏林圍牆的遺痕,正好又是她獨有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