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8, 2014

港英政府冷待宋王臺?與陳蓓教授商榷

 八月四日拜讀陳蓓教授刊於《信報》鴻文,指九龍城宋代考古遺址「改寫了殖民時代編寫的香港歷史 」,晚輩斗膽在此商榷。


  文章談及港鐵沙中線九龍城段工程範圍發掘出宋代遺跡,該項考古發現位於現宋王臺公園附近,已在各大傳媒廣泛報道,詳情在此不贅。我想談的是,以目前已公開的資料而論,這次考古並非改寫歷史的發現,反而是確立了前港英殖民政府所編寫對九龍城的官方史觀。

  當沙中線工程範圍內找到宋代文物的消息引起一陣熱議時,部份傳媒在報道間稱是次於鬧市發現古物改寫了香港歷史,對這種粗疏的論調,即使對香港歷史只有皮毛常識的人也能馬上質疑:既然那裏叫宋王臺,也有石刻紀念宋末二帝逃難到的歷史,那麼九龍城一帶在宋元時期不是應有人居住的嗎?這次掘出宋朝人們的遺跡應該是佐證了九龍城的故事吧,怎麼變成改寫故事了?

  當然,陳教授並非指遺址改寫了歷史,而是指它改寫了「殖民時代編寫的香港歷史 」。文章中提出的理據是,前港英政府刻意冷待香港的文物,遲遲沒有把在英國本土採取的文物保護政策引入香港,「目的在於藉此減低香港人的文化認同,削弱身份意識的建立,從而方便管治和發展經濟」。文章並引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三項著作,包括陳公哲1938年的書籍《香港指南》、許地山1941年文章《香港與九龍租借地史地探略》和1949年陸丹林文章《香港九龍史蹟探索》為例,以證宋王臺之歷史價值為「民國文化人 」所推崇。

  那麼答宋王臺一帶遺跡有否「改寫了殖民時代編寫的香港歷史 」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先得看看殖民地政府是怎樣編寫九龍城歷史的。原來現代九龍城與宋朝歷史的淵源,不但沒有被殖民地統治者冷待,卻剛剛相反,是由港英政府首次給予官方確認!根據鍾寶賢教授在《九龍城》一書中的查證,在港英年代之前,無論官方或民間對九龍地方的記載都無甚與宋史扯上關係,至1840年代九龍城寨開發初期,清廷的文獻仍極少提及與宋史有關資料,僅有一條小目提到宋王臺石刻,遑論把它奉作古蹟保護。

  現代九龍城與宋室「歸宗認祖」,要數到1898年,當時英國「租」得新界九十九年後,開始規劃港、九、新界的發展,期間採納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建議,保留當時的宋王臺用地作公共空間,以為這個新的殖民地冠上一具「古遠的歷史光環」(“a respectable halo of antiquity)。有關討論,見諸立法局1898年八月三及和十五日的會議紀錄,現時在網上也能找到。港英政府更為此專立《宋王臺保留法案》(Sung Wong Toi Reservation Ordinance),據殖民地部向倫敦提交的立法報告記載,當時的宋王臺石碑已差點被一名採礦者爆破摧毁,幸被及時阻止,殖民地部認為應立法保育宋王臺,最主要原因是回應立法局所通過動議,保留在當時的香港被視為罕有的歷史文物的訴求。此舉甚有籠絡華人民心之意味,可見當年英國統治者雖未把整套文物保育法例引進香港,但最少在處理宋王臺一事上,卻以其政治智慧刻意借尊崇文物向本地人示好,而非借冷待文物「藉此減低香港人的文化認同,削弱身份意識的建立」。不過初期的港英政府對香港歷史似乎所知甚少,以為宋王臺石刻是本地是絕無僅有的文物,直至1920年代的公務員John Schofield等以業餘身份在香港開始考古發掘,經過近一個世紀數代研究人員的努力,如今我們已知道香港境內比宋朝更早期的石刻大有其在,已出土的文物更遠至石器時代,豈只一個宋王臺!


  至於借1930-40年代「民國文化人」對宋王臺的推崇來論證它的歷史地位,亦恐有所偏頗,我謹在兩個層面解釋。第一,要問本港民間何以流傳宋王臺是紀念宋帝昰、帝昺逃亡至九龍的故事,實與以陳伯陶為首的一群清末遺老的推動甚大關連,他們在1911年清帝國覆亡後來到當時已進入英國殖民時期的(而非「民國」)香港,把「遺臣節氣」情懷投射於九龍史的研究上,於後人對九龍城的史觀有深遠影響,到了較後期學者簡又文、饒宗頤與羅香林把九龍城歷史研究推進一步,其中以宋皇後裔自居的香港趙族宗親總會出資資助簡又文的研究,更深化二帝駐驆「聖山」的說法。宋王臺的歷史價值到了近百年備受推崇,即使歸功也似乎應歸功於這些人士。第二,歷史研究講求嚴密的考證功夫,嚴謹的歷史學家要斷定一個說法是史實還是傳說,是已證實還是尚存疑,必然要追溯至說法的一手源頭,不可因有一千個人說同一個故事便當了是史實。宋末二帝來港短住九龍城的說法,雖在民間及業餘歷史愛好者之間已廣為流傳,但在學術界仍有爭論,這並非本文重點,在此謹省略詳情,但是以三名文化人的推介而非以宋王臺本身的歷史考證來斷定它的歷史地位,邏輯無異於以三名食家推介某餐廳來斷定那裏食物的營養價值。

  是次考古發現激發了民間對香港歷史和保育政策的一番討論,應為好事,唯今社會討論似乎熱情有餘,科學不足。愚見以為,當我們面討論歷史時,不須囿於某些年代某些權威確立的史觀,應大膽疑問,雖然我們業餘人士不是歷史學家,但也大可以開放心態查找資料和看看較新的研究有否提出不同說法。古人雖死,但歷史學是一門活的學問,就像今次在鐵路工地上找到數百年來的文物,或又為未來的史書提供更豐富的材料!


(陳蓓教授文章《香港的文物保護與文化身份》見諸2014年8月4日《信報》,





Tuesday, July 08, 2014

Hong Kong Customs & Excise Staff General Association's statement? Or Wen Wei Po's editorial?

On July 7, 2014, the Hong Kong Customs & Excise Staff General Association, a member organisation of the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issued a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the police's handling of the sit-in protest in Central which ran from the night of July 1 till the morning of the following day. A comparison of this statement with an editorial of the pro-Beijing Wen Wei Po newspaper on July 3 shows that the two texts are extremely similar. The text highlighted in yellow in the images below show the wording which appear in both texts.